『美好關係,婦女生命敘事成長團體』
透過破冰的討論及觀察可以更了解自己與夥伴,再經由分享與整理,對於人我關係及自我的發現更進一步,這是團體學習中不可取代的學習角度及效果。故建立一個安全可信任並互相扶持的團體,是團體成員共同的重要目標。
第一堂 你好、我也好~談人際和諧的深層法則
以體驗式的活動,將大地之曼妙與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做連結,你終會發現,人生沒有孤寂,萬物與生命同在,心靈充滿力量,進而,深深地愛著自己與我們所在的環境。
「少年小樹之歌」一書中,奶奶說:「精神心靈就像我們身上的肌肉,你經常使用他,他就會越來越強壯,而唯一可以鍛練精神心靈的方法,就是運用他來體會事物的內在。」「體會內在的心和愛是相同的事情,但是,對那些根本就不瞭解對方,卻口口聲聲說自己愛他們的人而言,那是完全行不通的。」不了解,如何愛,如何愛孩子,愛家人,愛朋友,愛大地。如何愛,更清楚一些的說法是,如何用對方的方式,愛。
大地萬物與人都有其獨一無二性,生命的存在必有其不凡的意義,學會尊重自然,才會尊重自己,學會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別人,真正的尊重別人,就是人我關係良好的開始。活動中將體會到<觀察>與<溝通>的困難,但這也是在美好關係中存在的必要能力。
【團體共學】
※ 課前準備:由夥伴各帶一樣自然物或由講師準備足夠份量的自然物用紙盒裝好。一人一張A4二手紙及訂書機數個。
一、暖身~講師自我介紹及學期課程目標說明。10
二、生命故事敘事連結分享
【閱讀2】生態體驗 ~ 真愛
【閱讀3】敘事的過程可視為一場冒險 ~ 冒險故事
【閱讀4】覺察與關係 ~ 三角關係
【閱讀5】覺察與祝福 ~ 生命故事物
三、 三、 關於觀察與敘事 ~自然百寶箱中的神奇相遇:
【開場】夥伴們互相問候,說明團體上課規則及主要上課目標 10
【開場】夥伴們互相問候,說明團體上課規則及主要上課目標 10
【團體動能及破冰】: 70
l 每人取箱中可以代表自己的自然物,放入已備信封(或現場用A4紙張製作)
l 在信封上,寫下觀察後對自然物的五個形容詞,並寫下在自然物中看到<自我特質>的五個形容詞,暫不給其他人看到
l 尋找失落的伴:用自然物的<形容詞>尋找相同的夥伴
l 時間大約8分鐘
l 小團體核對是否找尋到相同的自然物
l 寫下以下問題,分享與討論
1. 選擇的理由是?
2. 相同點是?
3. 相異點是?
4. 最大的特點是?
5. 覺察分享
l 每組推派一名代表於大團體分享各組的特點及優勢
【休息10分鐘】
四、關於自己 ~ 簡單敘事體驗與練習
【簡單敘事:如果我是…】40
什麼是敘事?
敘事可以做深度覺察及轉換心念,多次練習後就可以達到較放鬆的心理狀態,探索到心中美麗的秘密花園,學會愛自己愛別人,進而建立起人我間更美好的關係。
1. 每個人心中都有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2. 不用我的程度去了解你的訊息
3. 解構/權力者擁有規則的指定權
4. 從對方的生命經驗來敘事
5. 沒有評價/客觀
【活動:】
l 書寫:拿出代表自己的自然物,做自由書寫10分鐘.啟始句是:如果我是…
l 講師說明書寫原則:一.不停筆,二不中斷,三不怕錯.魔術句:我真正想說的是~~
l 小組分享:三人一組,逐字讀搞不說明,分享原則:不分析,不批評,不建議
l 將自然物貼放在書寫的紙張上,完成今天的敘事與觀察活動成果。
l 大團體回饋。
講師提醒:說明ABC法則(參考以下), 並強調Ellis(1977)認為,數千百條之自我挫敗之不合理信念困擾著人的情緒。
【Ending:保密井】5
講師提醒:而團體的安全性將是重要的學習關鍵,每次活動結束前將進行保密井的儀式,為夥伴們的分享與生命故事保密,不在課堂外做任何的分享與討論。
五、親子共學:5
1.將課程的練習延伸到家庭裡親子對話,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尋找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自然寶物,問問孩子對於自然與自己的特性的連結與看法,有沒有甚麼是他們印象中最深刻的?原因是什麼?帶著孩子一塊運用五花瓣的表達方式寫下來。
2.個人的書寫練習。
Ellis認為情緒困擾的產生是由於負向的思考方式所致,因此要去除情緒困擾,先要幫助個體了解、修正非理性想法,再以理性想法取而代之,就可以達到消除情緒困擾的目的了。
Ellis(1977)認為,數千百條之自我挫敗之不合理信念困擾著人的情緒。
每個人皆具有無限潛能以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人在成過程中,時時刻刻之改變,並非絕對受過去歷史經驗的束縛而無法改變(徐大偉,81年)。透過內省、質問、再思考等方法,尋找一套合理思考模式,對於非理性的想法、行為與情緒反應有所引導及限制(Morris & Kanitz,1975;Ellis,1971a、1979b)。
ABCDEF理論
Ellis的理情治療也叫做ABCDEF治療法。ABCDEF使用過程,即讓當事人了解當他產生強烈負向情緒時,休擾他的不是引發事件本身,而是他對此事的想法。如要除去非理性想法,則要不斷之駁斥(dispute),其關係為:
A←B→C
↑
D→E→F
負面思考的人,會從不愉快的事件(adversity)中感受到「無助」,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因此形成負面腳本的信仰(belief)。他們認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到最後都會壞的後果(consequence),久而久之,他就失去對事件的理性判斷,而用負面腳本做成負面決策。
在思考路徑裡加入兩個步驟,分別是反駁(disputation)與激勵(energizing),就可以將負面轉成正面思考。反駁意指,對自己預設的負面腳本、負面決策進行反駁;透過不斷練習,就能在遇到挫折時,將負面思考轉向正面感激。
理情治療的基本論點是: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發生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對此事件的看法和解釋;我們怎麼想,就怎麼感覺,故我們可以藉由改變想法來改變情緒,即藉著不斷的質問、駁斥自己的非理性想法,來去除這些不合理的想法,並以理性的想法替代之,進而解決我們的情緒困擾,增進適應的能力。
參考書目:
「讓我們更快樂:理性情緒教育課程」,吳麗娟,心理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