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教學:青少年集結小團體
jaja問了一個好問題,並作了很詳細的紀錄,分享在這裡。
困擾我一個暑假的問題了。
因著對多元智能越來越深入的體會和揣摩和操練,我發現自己對“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和過程的敘述,好像越來越有可能接近那個生命的真相了。而更靠近真相以後,自然而然就對那個生命產生了更多的溫柔與慈悲。“而當我們對一個生命帶著慈悲與謙卑的時候,就比較不會動氣,就比較有可能接近那個生命,協助他,引導他做該做的事情。——Rita”
我曾經在教育現場,對“青少年拉幫結派”的行為,非常厭惡,心跳加速,語速變快,眉頭緊鎖,我知道我此時內在並不穩定,我自認無法客觀處理,於是本能地趨避。“我真的沒辦法喜歡所有人,這也不是我的錯吧。”當下心裡這樣自我安慰。
“可是,當你趨避的時候,你就失去了一次影響他,協助他的機會哦。”一語點醒。“可是我要怎麼理解這樣的行為呢?”Rita解釋,青少年,內省智能開始發展。此時,有一種自然的歸屬的渴望。但是,因著不同的生命個體,會呈現不同的樣貌,有的孩子雖然渴望,但是遇到締結困難,就會呈現趨避性行為,比如躲起來哭。而有的孩子有可能因為有掌控的特質,她渴望與別人連結,所以,她會採取行動,讓別人來聽她的。比如,聯合一些孩子排擠某人。透過讓別人“聽我的”來進行自我確認:他們是喜歡我的。所以結個小黨比較有安全感嘛。
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內很容易成為帶領者,但不是領導者,因為她的方式時掌控嘛。因為掌控的方式,所以這樣的孩子不太容易獲得真正的友情,所以,哪怕他到處拉幫結派,可是內心仍然有挫折感:為甚麼我沒有真正的朋友?!他或許自己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才能與人真正締結關係。聽到這裡,我心裡對這樣的行為開始理解,並願意接納了。但是,光接納不夠啊,因為這樣的行為還是不容易交到朋友啊,這個生命就會因為沒有更好的方式交朋友而一直很挫敗。所以,我們可以在理解,接納之後,找到協助他的辦法,讓他用正確的方式,滿足歸屬感的願望,成為那個希望成為的自己。對這樣內省智能高的孩子,可以私下和他談話。可以先問問他,知道不知道被排擠是不舒服的。或者找機會讓孩子體驗到讚美別人,或者願意等待別人,或者願意幫助別人,或者隱藏自己成就歸於別人等方式,比較容易與別的生命締結真正的關係。
聽完Rita的分析,我真的很願意,在教育現場,再遇到他,用Rita教的方法,嘗試看看。效果不是很好也沒關係,那就再觀察,再體會,再接近一點點。只要有心,總有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