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攜手同行-談團體動能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機構的調查顯示,全世界的人口數在20102月1時,已滿68億。68億人中,有多少機率相遇,相遇後有多少機率相愛,相愛後有多少機率相惜。

在團體中談團體,這是一個服務性的志願團體,上堂課程參與的人三三兩兩,這回兒人數多了2/3,是一個好的進展。今天,開啟了一個討論 : 團隊之於個人的意義。

在社會學的角度裡,團體是為一個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娛樂而聯合或正式組織起來的一群人為達成特定目標、任務,而結合在一起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所組成,其彼此間具有相互依賴的互動關係。團體動力學也提到的團體的意義,其中包含了個人彼此關聯並有某種程度的相互依存,彼此影響,被承認。

兩人即成一個團體,之於個人、親密伴侶、家庭、親子、共學同儕、同事等,其中的動能,潛在地影響著一個人及一群人。團體中有任務,有功能,有期待,也有依賴和衝突。

團體組成,卻,不一定,是個團隊。

在 「群的智慧」作者彼得米勒眼裡,蜂群、蟻群、鳥群、魚群、獸群中,透著神祕的團體動能,他提到如何向一窩蜂學做決策,如何向白蟻學危機處理,如何向鳥群學團結一致,如何在蝗蟲群裡看清楚群體的黑暗面。並將有智慧的群體(智群)做了很好的詮釋:一群個體能對彼此及環境做出回應,形成具有力量的群體,以共同面對各種不確定性複雜的情境及及種種改變。

志願性的團體,是非正式制約的團隊,有著個人特質化組成的特性,每個人帶著不一的背景及期待進入,並想從團體中獲得不同的能量。在這樣的團體中,就好像一群自由來去的有機體,動能,影響著組織的秩序、力量及發展。有了共識及共同的情感,團隊,才形成意義。

在季節變換的日子裡,天空常見鳥群飛舞,這麼多的鳥如何能如此精準的同時行動。鳥類學家賽路斯認為這像是某種思想轉移的過程,速度快到等於是集體同步思考。他根據達爾文物種原始論的學說將鳥類的心電感應與人類發展出的理性溝通方式相較,認為鳥群中有著人類已經失去的東西,即將想法直接灌注到彼此的腦中。在他還不能證實卻篤定相信的發表文獻中,他說:一群一起飛的鳥肯定有著幾乎一致的認知狀態

認知系統在人類的大腦中,有著極度複雜的傳輸系統,因為複雜,我們失去了簡單的能力。

「支持」,「陪伴」,「學習」,「推動的力量」,「人」,「鞭策」,「向前走」,「成長」,「快樂」,「發揮潛能」,「自我約束」,「彼此約束」,「共同目標」,「生活方式不同的樣式」。夥伴們陸陸續續說出心裡的想望。

想望的背後,都是一個個生命故事。如果,學會簡單,群飛的美麗,就會在你我生命中上演動人的畫面,也能在彼此心裡激盪出令人驚奇的能量。

親愛的,68億人中,有多少機率相遇,相遇後有多少機率相愛,相愛後有多少機率相惜。這等美好,值得共同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區